Artwork

Content provided by DH. All podcast content including episodes, graphics, and podcast descriptions are uploaded and provided directly by DH or their podcast platform partner. If you believe someone is using your copyrighted work without your permission, you can follow the process outlined here https://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Podcast App
Go offline with the Player FM app!

普門品8

34:00
 
Share
 

Manage episode 308150228 series 2961523
Content provided by DH. All podcast content including episodes, graphics, and podcast descriptions are uploaded and provided directly by DH or their podcast platform partner. If you believe someone is using your copyrighted work without your permission, you can follow the process outlined here https://player.fm/legal.

普門品述記(八)
經文: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普門品》的綱要,將觀世音菩薩無苦不救,無生不度,其廣大的悲願,提綱挈領的說明清楚,菩薩尋聲救苦的德號,也由此而彰顯,並總答無盡意菩薩的提問。
「佛」指的是釋迦牟尼佛,上對下講話叫做「告」,也就是世尊向無盡意菩薩開示。「善男子」有稱讚之意,經典中經常可見這樣的稱呼,意思是深信三寶的男子。能夠信佛聞法的人,必定是深具善根,而善根有深有淺,有初發心者,有累世積聚者,在尚未證悟解脫前,都需要不斷的培養,以免一不小心,就被煩惱軍擊潰。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是形容眾生的數量非常多,難以計算。
「眾生」有多義,略說三種:
1.眾法(緣)生義 眾生是由很多因緣和合而生,自己的善惡業因,父母結合為助緣,才能出生於世間。再者,身心的組合: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個是身體物質,意識是內心的精神活動,或說四大、五蘊等,各種因緣條件組成。
2.眾類(處)生義 眾生在六道中,不同處所而生,不同種類而生,有時上生善道,有時下墮惡道;就算是人也有膚色、種族的不同,貧富貴賤,種類千差萬別,受生於很多地方。
3.經眾多生死義 眾生於輪迴之中,不是每一次都當人,不像一般人說的:「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而是隨著自己的因果業報,受生於六道之中,因此生生死死,輪迴於六道之中。
地獄、餓鬼、畜生的苦,怎麼說也說不盡,長時受苦,有無量苦;就算是天人,仍然在生死輪迴之中,天福享盡終究墮落;有人可能會認為做人很快樂啊,貓狗很有福報啊,但這都只是暫時的,再快樂也會改變,如同天人一般,福報再大,只要尚未解脫,仍是流轉輪迴之苦。
人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前面七個比較好理解,最後的五陰就是五蘊,即:色、受、想、行、識。陰是蓋覆之義,是前面七苦的根源。就是有此身(色)心(受、想、行、識)組合,一旦無常變化,便生起煩惱,猶如熾燃火燒,越來越旺盛,前面七苦也是由此而生。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不正是最佳註腳嗎?
《法句譬喻經》有個故事說,四位比丘在樹下討論:「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什麼?」其中一個說:「天下最苦,莫過於婬欲。」還有說:「應該是瞋恨。」、「不不不!沒得吃、沒得喝,才是人生最苦的一件事。」、「擔心害怕才苦啦!」爭論好一會兒,都無法說服對方。
佛陀聽到了就問說:「你們討論些什麼事呢?」大傢伙你一句我一句地稟明來龍去脈,佛陀不疾不徐說道:「你們說的這些,都沒有講到苦的源頭,天下最苦的莫過於有這個身軀,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恨,都是因為有身體,眾生費盡心思,執著身體所有的一切,計較彼我,貪圖享受,才有種種的苦惱,想要脫離禍患,應該好好地求取涅槃寂滅之道,攝護自心,謹守正念,安然恬淡,證得菩提,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苦」是身受苦痛,「惱」是心生惱悶,亦即身心苦惱,佛教講的不是只有苦,佛陀教導的就是如何離苦得樂,證得涅槃。人生在世不可能掛無事牌,苦也不是不能解決,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即是方法之一。
「聞是觀世音菩薩」,在此「聞」有很特別的雙重意義。眾生有了苦惱,「聽聞」觀世音菩薩聖號,內心生起敬信心,深信菩薩的慈悲行願而稱名;觀世音菩薩「耳聞」眾生聲聲的呼喚,尋苦聲來救護。「觀音聞眾生,眾生聞觀音」,二者互聞,感應道交,眾生有求,菩薩必應。
無量百千萬億的眾生,受諸苦惱,想要脫離苦惱的逼迫,既然聽聞了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知道菩薩的無苦不救,應當堅定無疑的「一心稱名」。「一心」是專心一意,「稱名」是口稱聖號,也就是心無雜念的稱念觀世音菩薩。
想要脫離苦惱,最關鍵的一把鑰匙,便在於沒有懷疑的深信,要淨念相繼,每一念都是清淨無染,念到與觀世音菩薩融合為一,無二無別,喚醒自心覺性,那麼自然而然便能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時」是立即、當下、立刻的意思。眾生有苦,稱念菩薩,明明是用耳朵聽聞聲音,那麼菩薩的名字,為何不是聞世音?或聽世音呢?為什麼是觀世音呢?那是因為菩薩證得耳根圓通,六根能隨心所欲的自在互用,眼睛可以看,也可以聞,耳朵可以聞,也可以觀。而眾生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不用六根互用。
觀世音,觀是能觀的智慧,世音是所觀的境界。觀世音菩薩以能觀的般若智慧,觀察世間眾生苦惱的音聲,以其悲心誓願,尋聲救苦,不只是眼睛看到眾生苦,耳朵聽到眾生苦,而是以智慧觀照,來救護眾生,解脫苦惱災難,所以在此才會說為「觀其音聲」,也因此名之為「觀世音」。
有人或許會有疑問,既然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無所不知,無所不應,眾生有了苦難,怎麼不直接去救度呢?何必還要念菩薩、求菩薩多此一舉呢?佛菩薩不是什麼都知道嗎?看似有理,實則差矣。
佛菩薩好比電視台,電波訊號持續地發送,然而也要有電視、有電源、插上插頭、打開電視、天線、電視線、機上盒、第四台公司、或者網路等,各種條件缺一不可,少了一個環節,可能就沒有聲音影像。
如果想要觀看Discovery、HBO,或任何節目,頻道錯誤,永遠也看不到。同樣的道理,佛菩薩慈光普照,還得眾生接上頻率,才能接收到,是以當虔心至心,一心一意的稱念菩薩聖號。因此眾生也有需要做的事,我們要將頻道跟佛菩薩接通,才能感應道交,而這個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一心稱名」,那麼觀世音菩薩必然會觀其音聲,眾生必然得以解脫一切苦難。
佛教講因緣,要有很多條件才能成就,有道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不是沒有原因的,不會憑空出現,修道也不會白費功夫,因緣具足的時候,一切善果都會應現。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496 episodes

Artwork

普門品8

大慧報告

published

iconShare
 
Manage episode 308150228 series 2961523
Content provided by DH. All podcast content including episodes, graphics, and podcast descriptions are uploaded and provided directly by DH or their podcast platform partner. If you believe someone is using your copyrighted work without your permission, you can follow the process outlined here https://player.fm/legal.

普門品述記(八)
經文: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普門品》的綱要,將觀世音菩薩無苦不救,無生不度,其廣大的悲願,提綱挈領的說明清楚,菩薩尋聲救苦的德號,也由此而彰顯,並總答無盡意菩薩的提問。
「佛」指的是釋迦牟尼佛,上對下講話叫做「告」,也就是世尊向無盡意菩薩開示。「善男子」有稱讚之意,經典中經常可見這樣的稱呼,意思是深信三寶的男子。能夠信佛聞法的人,必定是深具善根,而善根有深有淺,有初發心者,有累世積聚者,在尚未證悟解脫前,都需要不斷的培養,以免一不小心,就被煩惱軍擊潰。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是形容眾生的數量非常多,難以計算。
「眾生」有多義,略說三種:
1.眾法(緣)生義 眾生是由很多因緣和合而生,自己的善惡業因,父母結合為助緣,才能出生於世間。再者,身心的組合: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個是身體物質,意識是內心的精神活動,或說四大、五蘊等,各種因緣條件組成。
2.眾類(處)生義 眾生在六道中,不同處所而生,不同種類而生,有時上生善道,有時下墮惡道;就算是人也有膚色、種族的不同,貧富貴賤,種類千差萬別,受生於很多地方。
3.經眾多生死義 眾生於輪迴之中,不是每一次都當人,不像一般人說的:「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而是隨著自己的因果業報,受生於六道之中,因此生生死死,輪迴於六道之中。
地獄、餓鬼、畜生的苦,怎麼說也說不盡,長時受苦,有無量苦;就算是天人,仍然在生死輪迴之中,天福享盡終究墮落;有人可能會認為做人很快樂啊,貓狗很有福報啊,但這都只是暫時的,再快樂也會改變,如同天人一般,福報再大,只要尚未解脫,仍是流轉輪迴之苦。
人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前面七個比較好理解,最後的五陰就是五蘊,即:色、受、想、行、識。陰是蓋覆之義,是前面七苦的根源。就是有此身(色)心(受、想、行、識)組合,一旦無常變化,便生起煩惱,猶如熾燃火燒,越來越旺盛,前面七苦也是由此而生。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不正是最佳註腳嗎?
《法句譬喻經》有個故事說,四位比丘在樹下討論:「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什麼?」其中一個說:「天下最苦,莫過於婬欲。」還有說:「應該是瞋恨。」、「不不不!沒得吃、沒得喝,才是人生最苦的一件事。」、「擔心害怕才苦啦!」爭論好一會兒,都無法說服對方。
佛陀聽到了就問說:「你們討論些什麼事呢?」大傢伙你一句我一句地稟明來龍去脈,佛陀不疾不徐說道:「你們說的這些,都沒有講到苦的源頭,天下最苦的莫過於有這個身軀,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恨,都是因為有身體,眾生費盡心思,執著身體所有的一切,計較彼我,貪圖享受,才有種種的苦惱,想要脫離禍患,應該好好地求取涅槃寂滅之道,攝護自心,謹守正念,安然恬淡,證得菩提,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苦」是身受苦痛,「惱」是心生惱悶,亦即身心苦惱,佛教講的不是只有苦,佛陀教導的就是如何離苦得樂,證得涅槃。人生在世不可能掛無事牌,苦也不是不能解決,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即是方法之一。
「聞是觀世音菩薩」,在此「聞」有很特別的雙重意義。眾生有了苦惱,「聽聞」觀世音菩薩聖號,內心生起敬信心,深信菩薩的慈悲行願而稱名;觀世音菩薩「耳聞」眾生聲聲的呼喚,尋苦聲來救護。「觀音聞眾生,眾生聞觀音」,二者互聞,感應道交,眾生有求,菩薩必應。
無量百千萬億的眾生,受諸苦惱,想要脫離苦惱的逼迫,既然聽聞了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知道菩薩的無苦不救,應當堅定無疑的「一心稱名」。「一心」是專心一意,「稱名」是口稱聖號,也就是心無雜念的稱念觀世音菩薩。
想要脫離苦惱,最關鍵的一把鑰匙,便在於沒有懷疑的深信,要淨念相繼,每一念都是清淨無染,念到與觀世音菩薩融合為一,無二無別,喚醒自心覺性,那麼自然而然便能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時」是立即、當下、立刻的意思。眾生有苦,稱念菩薩,明明是用耳朵聽聞聲音,那麼菩薩的名字,為何不是聞世音?或聽世音呢?為什麼是觀世音呢?那是因為菩薩證得耳根圓通,六根能隨心所欲的自在互用,眼睛可以看,也可以聞,耳朵可以聞,也可以觀。而眾生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不用六根互用。
觀世音,觀是能觀的智慧,世音是所觀的境界。觀世音菩薩以能觀的般若智慧,觀察世間眾生苦惱的音聲,以其悲心誓願,尋聲救苦,不只是眼睛看到眾生苦,耳朵聽到眾生苦,而是以智慧觀照,來救護眾生,解脫苦惱災難,所以在此才會說為「觀其音聲」,也因此名之為「觀世音」。
有人或許會有疑問,既然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無所不知,無所不應,眾生有了苦難,怎麼不直接去救度呢?何必還要念菩薩、求菩薩多此一舉呢?佛菩薩不是什麼都知道嗎?看似有理,實則差矣。
佛菩薩好比電視台,電波訊號持續地發送,然而也要有電視、有電源、插上插頭、打開電視、天線、電視線、機上盒、第四台公司、或者網路等,各種條件缺一不可,少了一個環節,可能就沒有聲音影像。
如果想要觀看Discovery、HBO,或任何節目,頻道錯誤,永遠也看不到。同樣的道理,佛菩薩慈光普照,還得眾生接上頻率,才能接收到,是以當虔心至心,一心一意的稱念菩薩聖號。因此眾生也有需要做的事,我們要將頻道跟佛菩薩接通,才能感應道交,而這個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一心稱名」,那麼觀世音菩薩必然會觀其音聲,眾生必然得以解脫一切苦難。
佛教講因緣,要有很多條件才能成就,有道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不是沒有原因的,不會憑空出現,修道也不會白費功夫,因緣具足的時候,一切善果都會應現。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496 episodes

All episodes

×
 
Loading …

Welcome to Player FM!

Player FM is scanning the web for high-quality podcasts for you to enjoy right now. It's the best podcast app and works on Android, iPhone, and the web. Signup to sync subscriptions across devices.

 

Quick Reference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