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k

Content provided by 蔡禮旭. All podcast content including episodes, graphics, and podcast descriptions are uploaded and provided directly by 蔡禮旭 or their podcast platform partner. If you believe someone is using your copyrighted work without your permission, you can follow the process outlined here https://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Podcast App
Go offline with the Player FM app!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27

1:27:37
 
Share
 

Fetch error

Hmmm there seems to be a problem fetching this series right now. Last successful fetch was on July 28, 2021 12:00 (3y ago)

What now? This series will be checked again in the next day. If you believe it should be working, please verify the publisher's feed link below is valid and includes actual episode links. You can contact support to request the feed be immediately fetched.

Manage episode 298555055 series 2959554
Content provided by 蔡禮旭. All podcast content including episodes, graphics, and podcast descriptions are uploaded and provided directly by 蔡禮旭 or their podcast platform partner. If you believe someone is using your copyrighted work without your permission, you can follow the process outlined here https://player.fm/legal.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教育界的同道,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跟大家分享到「師道尊嚴」,第一個,我們從經典當中體會到教師的重要性。而第二個重點,尊師方能重道。我們引了《禮記.學記》的經句,講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尊重老師是最難能可貴,也是最關鍵的根本。「師嚴然後道尊」,老師受到尊重,然後道德、學問、真理才會受到敬重。「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道德、學問、真理受到敬重,然後人民才會認真恭敬的學習。而剛剛我們講到,古代的帝王他很懂得尊師,以主人跟客人之禮來對待老師,跟我們《群書治要》講到的內容完全相應。我們打開《群書治要36O》一百五十六頁,我們今天剛好要講這句,二百五十九句是!巧不巧?怎麼這麼準。你說綱領這麼多句子,就這句講師道,剛好我們今天就要講這句。冥冥當中都有聖賢、祖先在保佑,我們大馬的華人,跟我們中國的華人,你看這個因緣都這麼相應,都一起從經典當中來學習師道,來期許振興師道。我們一起把二百五十九句念一下:
  【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也。尊師則不論貴賤貧富矣。】
  這是我們講「尊師方能重道」,第二個重要的經句,第一句是《禮記.學記》,第二句就在《呂氏春秋》治要當中提到。我們冷靜想一想,為政跟尊師有什麼關係?為政是管理好眾人之事,把國家治理好。每個人都尊師、都懂得倫常大道、都懂得自己的本分,那這個家庭就安定了。我們剛剛講的,「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這所有的親屬關係,大家學了倫理道德,互相親愛,這靠老師的教導。所以聖王非常清楚師道的重要,很尊重老師,包含請老師來教太子,來教他的孩子都要行拜師禮。而且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老師的身分、貧富貴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他這方面的學問、這方面的能力比我們強,我們都應該謙虛的去向他學習。
  當時候韓愈先生在寫「師說」,可能當時候的社會風氣就比較好面子,不願意虛心向人學習。坦白講一個面子,誤了自己多少提升道德、能力的機會。其實這是傻,不自愛,所以人抱著習氣不放,其實真的是自己在障礙自己。不要認賊作父,好面子是貪,要放下這不好的習氣,「滿招損,謙受益」。《了凡四訓》講,「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一個人假如真的很謙虛,向每個人的優點學習,那不得了,他每天「德日近,過日少」。就像《弟子規》講「見人善,即思齊」,都很恭敬去欣賞別人的優點,進而向他學習。我們一天遇到不少人,每個人的優點都開始學習,這一生不成聖賢都難。所以《弟子規》實實在在落實一句,自己的道德學問就有很大的提升。假如我們學了半年、一年,二、三年都覺得沒有很大的進展,我們對於每句經句沒有實實在在去落實它。所以學還得回歸到學一句,實實在在做一句,這個才是實學。不然還是學知識而已,知識利益不了我們的身心,利益不了我們的人生,甚至於還會長浮華。《弟子規》講得很清楚,「不力行」,但學知識,「但學文」,就「長浮華」。因為這個道理不要求自己,就變成看別人,那就增長傲慢。《弟子規》的每一句,跟我們德行扎根、求道扎根都很關鍵,不可輕忽了扎根,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
  我們再談第三個重點,「尊師方能重道」第三點,有句俗話叫「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這個俗話在告訴我們什麼?因為這個學生比他的老師學習的態度還恭敬,所以他就超過老師。老師能講,他沒有完全落實,當然他也在努力;學生接受了,他恭敬老師所講的每句話,他不會去看老師的缺點,他依然保持恭敬,甚至更加恭敬,更加珍惜,更加感恩。為什麼?因為老師講的是正知正見。他能珍惜這個法緣,所以他能夠青出於藍,勝於藍。所以這個點出來,狀元學生是因為他老實、聽話、真幹的態度超過老師。
  第四點,我們要再強調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孝親是尊師的基礎」,這個對於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必須很深刻了解這個真理。我們都希望孩子真正受益,那得他先尊重老師;學生對老師尊重的態度,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孝經》告訴我們,「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這不符合人的行為模式,他一定是尊重對他恩德最大的父母,然後自自然然再延伸到尊重老師、尊重長輩。所以我們老師一認知到這個重點,他連孝親的根都沒有,去要求他尊重老師怎麼可能?辦不到。老師首先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傳道、授業,傳道當中最重要的教學生孝道。我們今天沒教學生孝道,我們就有愧於教育工作,這真的不是假的。因為孔子告訴我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從這裡開始,我們不教孝道,根本教育都還沒開始。教育的育字是什麼?「養子使作善也」。百善孝為先,你不教他孝他百善都開不了,談不上是教育,知識傳授而已,不叫教育。我們為學生好,雖然家長、學生不一定懂得尊重老師,我們首先先教學生孝道。學生一學,回去替父母想,要尊重父母,很多孩子都很天真,回去隔天站在父母的房門口,父母一出來九十度鞠躬:爸媽,早上好!都把父母嚇了一大跳。大家想一想,這樣的家長高不高興?高興。不就自自然然尊重老師了!
  人只要盡了本分,那個尊重就會水到渠成;人不盡本分,怎麼要都要不到尊重。比方夫妻相處,丈夫要求太太要怎樣怎樣,太太要求丈夫要怎樣怎樣,要來要去,就兩個人每天在那吵、吵。有一個開悟了自己先做好,就感動對方,你一盡本分,那他互相交感不也回到盡本分了。所以各歸其位很重要,尤其在這個時代,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對,尤其我們已經學的人,還不先做對,罪加一等。這不是我講的,你們別找我,為什麼?明知故犯有沒有罪加一等?有!《弟子規》也講「倘揜飾」,《弟子規》講的,不是我講的。我已經恭喜過大家了!congratulations,恭喜過大家,我們沒有後路可以走,我們要勇往直前承擔起來。其實這些道理我們都想明白了,就會做得非常心安、非常快樂、非常踏實。人短短數十寒暑,總要盡自己的本分,總要為這世間留下精神,從我們自己做好本分,做好老師、做好家庭當中的每個角色,以為後世的人做樣板。
  第五點我們來反思一下,現在家庭、社會狀況確實沒有重視尊師。我們從古今的對比來看,第一拜師禮,古代古禮先向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接著父親帶著孩子給私塾老師行三跪九叩。其實我們現在的人看到這個,不一定能體會個中的道理,甚至還會講:幹嘛給老師三跪九叩?現在是什麼時代了?現在是平等時代,學生也跟老師平等。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是他卻不知道,在這整個拜師禮過程當中,誰受到的利益最大?而且是終身的利益。從我們的角度看,根本無法深刻理解老祖宗通達人性的智慧,亂批評,這樣批評的人,要負很嚴重的因果責任。這拜師的過程當中,孩子最尊重的是他的父親,父親給老師行這麼大的禮,他敢不聽老師的話嗎?對老師的恭敬是百分之一百,不敢開玩笑,不敢僥倖。「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個孩子尊師的根,就在這個儀式當中深深扎在心裡。
  我們從師長分享,因為師長曾經小時候就是這樣拜師。老人家常常提到,那幾個月的私塾教育、德行教育,影響他一輩子。在這麼多誘惑的社會當中,他能夠全身而退,都是因為傳統這幾個月的私塾給他扎的根,所以老人家深刻了解老祖宗禮教的智慧。拜師是禮!婚禮過程當中那些教化,老人家都很清楚,高度的教育藝術,教育的智慧。那孩子受益了。可能有人會講:老師坐在那裡給人家拜,他都高高在上。又是自己的想法。大家想一想,讀聖賢書的人,不願意佔人家一點便宜,更何況是坐在那裡給人家拜,那是什麼心情?我們沒坐過,但是想像一下,如坐針氈。他父親也是成人,彼此之間都是互相尊重,怎麼承受得起人家這樣的大禮。可是為了誰?為了孩子、為了傳道之人、為了社會的下一代,哪怕如坐針氈也得坐!那拜完了,沒把人家的孩子教好,怎麼去面對他的父母跟家人?所以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禮教,教育的深遠,我們假如不細細去體會,還會誤會它,那五千年的教育智慧,可能就被我們扔在垃圾桶裡面了。而現在不是這麼恭敬老師,孩子在學校遇到點不滿、不愉快,氣衝衝就到學校來,還沒搞清楚情況,就向老師問難。那這老師怎麼還敢教學生?所以尤其這一段古今的對比,我們的家長要好好體悟,這是真為孩子好。
  再來,我們校長、幼兒園園長要重視這一點,因為老師不可能為自己講話,人家也不高興。但校長、幼兒園園長要為老師設想,要體恤老師的難處。要提醒家長的態度,一個班上幾十個學生,老師夠辛苦了,這老師在你孩子身上也花了不少的心血。慢慢的他可能平和下來,才好處理事情。假如校長不能夠體恤老師,一有問難,還去責難老師,那老師心多寒!尤其校長又是老師的領導,領導要做下屬的後盾,這才是一個為人領導者的胸懷。哪怕是真的老師有點不妥,你把他攔下來了,老師冷靜下來一反省:我自己一點不小心,還給校長添麻煩。他更佩服你,我們整個學校的向心力更強。坦白講教育是合力,要把一個學生教好,要把一個後代教好,爺爺奶奶、姑姑、叔叔、伯伯、父母都要配合好。假如對教育的理念都不了解,互相唱反調,那教起來真是累死人也。
  學校也是都要合力,孩子不懂事,特殊情況,校長叫過來,要讓孩子了解老師的苦心,家長來了也要讓他體恤老師。大家合力這個戲才唱得好,互相體諒。互相指責,到最後認真付出的人心都涼了:不如歸去!我現在聽到很多很認真的老師,我快教不下去了。我們趕緊鼓勵他,因為這些好老師太難得了,教育界再缺這些人不得了,下一代堪憂。所以你看到一個好老師很無奈,趕緊鼓勵他,然後約他出去吃吃飯,去吃吃素食,然後聽聽非常優美的音樂緩一緩。你再跟他分享《禮記.學記》,跟他分享這句尊重老師很重要。在我們眼前的緣分,我們能盡多少力就盡多少力,就是圓滿。
  第二個現象,古今的對比,以前開喜宴、婚宴,多少的鄰里鄉黨、親朋好友共聚一堂,坐在首位的就是當地的教書先生。請問大家,現在坐首位的是誰?賺最多錢的、官做最大。大家冷靜想一想,這個教書先生沒錢,他不一定有很高的地位,可是你讓他坐最尊貴的位置,表什麼意思?尊重道德、尊重老師。而且他在那一方,代表這一方的子弟很可能都會被他教。有個大富人家辦了個私塾,很多鄰居他沒有錢去請老師,他就到這裡來讀。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個動作,受益的是這一方的子弟。因為小朋友去參加喜宴,看到私塾老師都坐在首位,恭敬心就起來了。現在是有錢的坐首位,每個人都羨慕什麼?有錢,要賺錢,而不是重視道德。這樣的風氣實在講我從沒有見過,但是我有聽過一個例子,我非常感動。
  我們一個同仁說到,他的奶奶除夕夜煮水餃,水餃叫金元寶,煮好第一盤水餃,交代他恭恭敬敬的端到祠堂去祭祖先。小孩可能五、六歲被派任務,戰戰兢兢端過去,尊重祖先的態度,就在這個生活細節扎根。接著第二盤出來,坦白講在三、四十年前能吃到水餃,那都是一年當中的春節、中秋節,想不想吃?很想,必須嚥下去。然後第二盤趕快端去給先生呷(先生吃),就是教書先生、老師。那孩子孝親、尊重祖先跟尊重老師,就在端水餃當中扎根,就在生活當中教了。所以當時候聽了,覺得這個老人家比讀過書、比大學生還懂做人。所以我當時候剛到大陸去,最不習慣的,就是很多老人很懂義理,一開口就說我沒有文化。我覺得他是最懂文化的人,他都說他沒有文化,說錯了,他叫沒有學歷,但是有文化。那些讀書讀很高,大學畢業,不懂得孝道的,叫很有學歷沒有文化,這樣才準確。為什麼?這些老先生、老太太感化了多少人,他怎麼會沒有文化!我們讀個大學到處很傲慢,一個人都沒感化,怎麼會有文化?所以聖教重實質不重形式。
  所以這個對比給我們省思,假如你以後嫁女兒:從我做起,復興孝道、師道從我做起。用傳統的婚禮,然後請你們那一方最德高望重的,學問家、道德家坐在那裡,很有表法的意義。然後又順便請這個長者上台去給新人祝福,多好!所有的人還受益,那這一場婚禮就功德無量。順便再把「天下父母」的碟片,或者一些傳統文化的講座,當場發給每個人。那個都是機會點,因為他看了傳統婚禮,那是道義,那是恩義,每個人都會感動,感動他就想學。你不要看他感動了:過兩天我再拿給你。那個時節因緣會錯過。
  第三處罰學生。實實在在講我們現在最大的障礙叫自我,父母處罰我們在那裡抱怨:打我打這麼重。卻不知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第一個,我們犯這個錯,父母比我們更痛苦;第二,還得打我們的記性,又再一次痛苦,我們還是體會不到。所以我感覺我們現在年輕不懂孝道,真的是太傷父母的心。接著到學校,很可能我們又要傷老師的心,老師批評兩句,我們就悶在心裡,好幾天放不下。其實大家想一想,老師何嘗喜歡罵人,罵人目的是什麼?當老師的人上講台來亂罵人,造業,他又不是腦筋有問題。像我們這個時代,當老師真不是人幹的事情。我曾經聽盧叔叔講,他真的當老師當到,真的我每天要給他敬禮,他良苦用心,帶學生帶了二十多年,為他全家著想、為他學生一生著想,學生還不知道感謝他。所以他曾經看那個韓國有談到老師的戲劇,講了一句話,說老師的大便狗都不吃。為什麼老師的大便狗都不吃?太苦了。狗應該改不了吃屎,但是為什麼老師的大便不吃?太苦了吃不下去。
  所以當時候在聽師長講,現在哪有師生關係?朋友關係就不錯了,講他幾句就跟他結冤仇,不好。今兒都是自家人,就讓我吐點苦水。當時候我剛到大馬來,我們中心,大陸的華人、台灣的華人、大馬的華人、印尼的華人、夏威夷的華人,全部來自不同的家庭社會成長背景,思惟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我講一堂課下來,有些地區的說:罵得好,很受益。有些地區心在滴血:老師好凶。所以我曾經有點精神錯亂,就不知道怎麼拿捏,要很謹慎的看一下,會不會傷到這邊?會不會傷到那邊?所以面對一個因緣得要體恤方方面面,結果德行又不夠,修養又不夠,有時候言語無形當中傷害到別人的心。所以我最近常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所以體會父母的心非常重要。再來,我們能夠體會別人的苦心。真的要體會別人的苦心,我們不放下自己的想法、感受,完全無法體會父母跟他人。我們不能體會父母跟他人,尤其你在團體當中不能體會領導,在學校不能體會老師,我們就很難變得懂事、成熟。一個人德行的根基,一個人的成熟度,決定離不開孝親尊師,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我們要真能體會師長的苦心,聖賢、祖先的苦心。
  我有這個因緣陪大家一起,珍惜老祖宗的教誨、珍惜師長的教誨、珍惜聖賢的教誨,我只能還忝為大家的同學,真的是跟著大家一起學習。我能體會到師長哪些苦心,我供養給大家;我能體會到孔子哪些苦心,我供養給大家。而大家確實是我的老師,像昨天我們共學班的學長,他們非常發自內心去感恩別人,去反省自己。一個人真心流露,真的是令人動容,他在那裡流眼淚,我也陪他流眼淚。人真心那種能量、那種磁場太強了,還真的能夠看到自己的問題,去跟同學懺悔,覺得要跪下來道歉,因為感覺到自己的話,對對方的傷害太重。我被他震動了,被他們震動。一個人反省自己:我太慚愧了,我沒有以家人的心、我沒有以兄長的心去愛我的家人、愛我的同學,一個大男人流眼淚。結果後來課程結束了,我回去剛好又跟李老師在談一些事,結果又談到這些學長們發自內心的那一刻,我一談眼眶又轉著淚水。不過我們已經練出一種功夫,就只限制在眼眶轉,絕對不能掉下來,不然要扣技術分數。我現在跟大家分享,剛剛眼眶還是泛著淚水。所以我非常感激這些學長,他們的真心,對我的生命、對我修學的洗禮,我真的要發自內心感謝他們。
  所以講到這個第三點,就想起師長說到,他們那個時候,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處罰,回到家,小朋友什麼事瞞不了父母。要不是自己招了,要不父母一看眼神不對勁,就問,了解了,一了解在學校被老師處罰,隔天帶著禮物去謝老師。這是八十年前的事情。諸位長輩、學長們,你們的孫子、你們的孩子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你們隔天拿禮物去送,號外、號外,最新的新聞可能會登報紙,帶動這個風氣。你想一想,老師再看到父母這個態度,又再一次的感動他,不能不認真教。所以這些禮本身,對於孩子、對於教學者,都有深遠的影響。現在孩子被處罰了,家長告老師上法院去,老師怎麼還敢教?
  第四點,古代一直傳下來的師生如父子,師生是道義的關係,常懷感恩。現在學生在路上遇到老師不打招呼,為什麼?因為不是道義關係。那老師假如不教孩子倫理道德,就教孩子知識,孩子就變得功利,反正我就是考試考好。接著?他只看到學歷、看到文憑,他離開這個學校他也不念校長、不念老師的恩。所以一個學校重視倫理道德教育,決定他的學生會打從內心尊重校長跟老師,這是我親眼所見。我曾經去吉林松花江中學,他們的家長、他們的學生對校長非常的尊重。所以那分尊重是校長、老師,自己為孩子一生謀幸福,自然感得的。呂校長這麼多年,他所強調的,「推展《弟子規》,推展中華文化,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這就是他的理念。從這樣的比較,我們不要求學生,要求自己,我們有沒有跟學生結的是道義之交,是成就他的一生?
  現在的一個現象,第五個現象學校變企業,企業變學校。當時我聽到這個現象,我感覺是我們教育界最大的恥辱,而且這個恥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招感來的。孟子有一句金玉良言提醒我們,「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一定是自取其辱,人家才會來侮辱我們。「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自己家庭、國家亂了才會遭到別人的侵略、障礙。「家火不燒,野火不起」,外面是緣,因還是在自身。為什麼人家說現在學校變企業?因為一些大學生、研究生叫他的教授叫老闆,學校變成很重視成績賺錢,而忽略了學校最重要的職責,作育英才!這一點我也要對校長們、幼兒園園長們,非常中肯的提醒,因為我曾經受過傷。大家看得出來嗎?我曾經辭掉工作以後,又要回去考老師,剛好我們家對面的學校招考老師,一百九十一個人參加,筆試、口試、試教三關。第一個筆試刷掉了一百七十個人,只剩二十一個人,結果這二十一個只有一個男的,其他二十個都是女的。所以當時候我進入複試走在路上,他們學校的老師看到我:我們學校最缺男老師。結果我一進複試口試的地方,三個校長坐在那裡說:今天還有男的。我本來聽到這些之後,覺得我十拿九穩。
  而且我要進去口試以前,我祈禱著說,這個地方所有孩子的祖先,你們保佑我考上,我會好好用心在這個學校教一輩子,我不會轉校。為什麼?我帶孩子最多兩年,台灣當班主任,一年級、二年級一個老師,三年級、四年級一個老師,五年級、六年級一個老師,所以學生我最多帶兩年。而且男老師一般都帶五、六年級,為什麼?五、六年級的孩子都長得比我們高了,不是男老師壓不住。兩年怎麼可能成就一個學生?所以我希望這兩年,只讓他們留下一個最重要的印象,「老師挺為我想的」。這樣就夠了,我要的不多,就先信任我就好了。而我留在那個學校一輩子,任何一個學生,信任我的人都找得到我,他知道學校對面那一棟大樓,可以喝到紅豆湯,可以喝到蓮子木耳湯,這樣就夠了。我的學生絕對不會走絕路,因為他知道這個世間還有人關心他,他不會走絕路。他撞得鼻青臉腫,他最起碼摸摸鼻子回來找我,我就再一次可以教他。我的算盤打得挺不錯!
  而且我還打每個禮拜天,我們社區有幾百戶人家,社區免費教傳統文化,不然那個場地很浪費,很多人拿去唱卡拉OK挺浪費的,那是很莊嚴的地方。這些孩子們都到這裡來上課了,慢慢都會鞠躬,都會撿垃圾,這個社區不就形成風氣!挺好的。算盤打好了,又這麼虔誠,我一走進去勝券在握,坐下來。坐在最中間的叫主考官,旁邊還有兩個校長,三個校長,中間那個校長問我的第一句話,因為校長他是選他們學校的人才,選整個教育界的人才,他問我第一句話說,你有沒有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我才教兩年書,我說沒有。他說你有沒有做過行政工作?我都當班主任,怎麼會做行政工作?沒有。你有沒有帶學生出去比賽得獎?沒有。他問我好幾個問題,我只能搖頭,我邊搖邊想不妙,可能考不上。最後備取,還備取,還是沒考上。他就沒問我一個問題你有愛心嗎?一個教育人員最重要的不問,怎麼都問到要得獎?請問是校長室的獎牌重要,還是一個好老師把學生教好重要?我們的人生常常要拿出天平來稱一稱。
  從我們自身來講,是脾氣重要,是性格重要,是面子重要,還是我們一生的道業重要?從家庭是我們的面子重要,趕快把女兒嫁出去重要,還是女兒一生的幸福重要?人生隨時都要把天平拿出來稱一稱。校長、幼兒園園長也要把天平拿出來,一個有愛心的老師重要,還是能幫我得獎重要?我們要不忘初心,我們走入教育界要的到底是什麼?學校不是為了名利而存在,是為了為整個社會國家培養下一代,這是我們要反思的。而為什麼人家會說企業變成學校?在大陸非常多的企業令我們肅然起敬,他們辦的傳統文化課程,甚至當地的黨校都來學習。他一個企業辦傳統文化課程,還幫國家培養幹部,人家那分道義,比我們從事教育的更強烈,那不值得我們尊重嗎?
  呂杰校長在二OO八年一月一號晚上,我印象非常深,因為那次五天的課程,我們升國旗兩次。第一,禮拜一固定升國旗;第二,元旦一年的第一天升國旗,提起我們愛國、愛民族的心。因為大陸的國歌強調,我們的民族已經遇到最危險的時候。確實文化的承傳,我們這一代人是關鍵。當時候青島好多企業家,站上去三十多個人陣容很堅強,每個人都發願:我們要把青島建設成傳統文化的示範市。結果後來呂杰校長上去了,人家是從事企業的企業主,都這麼為文化、教育有使命,我是做教育的,我是校長。知恥近乎勇,所以呂校長回去之後做得非常好,那分勇氣承擔起振興師道的責任。
  第六點,我們雖然強調「尊師方能重道」,但也必須了解客觀的狀況。我們常說隨緣、隨緣,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在當前的緣分,也要隨緣。這讓我們想起師長常常講到,我們師公李炳南老師他面對學生,真肯學的有打有罵。當然關起門來打,不然他是大人,面子沒法擺,替他想。不肯學的對他很客氣,為什麼?不跟他結怨。雖不跟他結怨,上台去的時候苦口婆心的勸,他願意接受,他就受啟發;他不願意接受,也不跟他結冤仇,因為在台上並沒有讓他感覺是指他。但是真肯珍惜的,他就會對照自己,自己去做調整,就受益了。現在孩子們他沒有孝親,更不可能一下子能懂得尊師,所以也不怪孩子。現在你太嚴格,可能孩子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這種緣分得靠自己拿捏。法沒有定法,看當時候的情況,因材施教。這個孩子恭敬十分,我們教他八分,對不起他;這個孩子恭敬五分,我們要教他八分,太攀緣,他被我們嚇退了。有,你太嚴格,教他太多,他覺得有壓力他就跑了。所以還得隨緣妙用,隨這個因緣,看緣分,客觀的去應對就好。這是跟大家交流到,古今對比從六個角度去談。
  接著我們師道尊嚴談第三個綱領,就是「振興師道」。首先,第一「自重而後人重」。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為人師表,這個表字就是表率,要自重。我們要表現出,視學生如自己子女一樣的愛護,這樣我們才是真正把師生如父子,從我們身上做出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不做出來怎麼弘道?父母、老師最重要的精神,無求無私的奉獻,所以他受尊重。所以為什麼親、跟師、跟天地並列?我這次到常州去看到牌位,在祠堂的「天地君親師」。為什麼君親師可以跟天地並列?因為君親師都效法天地無私的精神,化育萬物的精神,好!「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生長萬物,不佔為己有,就像天地一樣,天地何曾向萬物討過功勞、討過回報?為而不恃,作育萬物,這個恃不自恃己能,它沒有誇耀說這是我的功勞。想想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擔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從沒有要我們回報,甚至於還繼續把他的愛,給了我們的另一半、給了我們的下一代。所以當子女的,能早一點理解父母的苦心,我們的人生才真正開始發光。不懂孝道的人生,起心動念都在造業,對於父母深恩我們還怨他,這個業造大了。
  所以今天父親母親很無奈,很可能我們做錯哪些事,他擔什麼心,我們不理解。那媽媽嘆了一口氣: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們這當兒女的,看父母長長嘆一口氣,還不能深體親心,還不高興:媽怎麼批評我,妳怎麼不批評其他哥哥姐姐?你說人這個自我,把自己給害得多慘。父母為什麼深深嘆一口氣,那背後是什麼?所以我們的第一念都是自我。不順己意,不高興;誰講我了,不高興;誰不信任我,不高興;誰沒有為我,不高興。我們不就變成自我、自私自利的奴隸了嗎?這怎麼是自愛?人會有情緒根本就是我執,就是自我。擒賊要擒王,不要再做欲望的奴隸,不要再認賊作父。聖教教我們沒有別的,就教自愛,進而懂得去愛人,先愛父母,先體恤父母的苦心。都不知道那個嘆息唉,我們病了多少次?我們成長過程當中,交朋友不懂事多少次?我們工作不用心,常常換多少次?這哪有一件事不讓父母操心。
  剛好,我感覺是老祖先保佑,我們好幾個同仁生的孩子都挺乖的,給他一讀《弟子規》就不哭。最近常常抱小孩,我現在常常被叫爺爺,這兩個字讓我有點接受不了,我今年才四十歲。所以每次抱著這些孩子,那孩子真的,我抱他們的時候都二、三個月而已,人生百日這個性德真常流露。你看他的眼睛這麼亮,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很可愛,誰抱都高興。五個月、六個月認生,不是媽媽哭了,開始分別,開始執著。你要看天真,你就看那個二、三個月的孩子特別明顯。我抱起來跟他講:你媽媽多辛苦,你知道嗎?洗你多少尿布,我都看到了,多少夜都沒睡好。剛剛遇到我們一個同仁,她孩子前一陣子生病,回來之後每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吃一次奶,你說那多辛苦!那媽媽怎麼睡覺?就這樣熬過來,現在好一點。這個孩子五年之後再遇到我,我鐵定告訴他這件事。這個我是跟我爺爺學的,我小時候忘了記性,媽媽的辛苦都是我爺爺提醒我。教育是合力,不然孩子都忘了,得要親人、朋友提醒,叫「易子而教」。因為父母根本講不出口,因為他覺得那是他自自然然的愛,他又沒有索取他怎麼會去講?我抱著那個孩子講話,孩子很專注,你知道你這輩子來幹嘛的嗎?一愣一愣的,來弘揚聖教的。結果那孩子就笑起來了,還沒忘了他來投胎幹什麼。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為萬物做了這麼多事、這麼多建樹,從來不居功。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的青春歲月、心血,從來沒跟我們邀過功。尤其生子忘憂,經歷了世間最大的苦痛,孩子生下來,念念就想著孩子的安危,根本就沒有再想起那個痛,馬上就完全放下,這一念都值得我們為人子女終身的回報。接著經文又說,「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愈不邀功,萬物尤其我們人類,懂事的人類不忘天地的恩德。我們老祖先都是敬天敬地,我這次見識到了,剛好很巧,我本來十三號坐飛機從南京飛廣州,坐五點多的飛機,九點多飛回大馬,剛好有颱風空中交通比較阻塞,我就趕不上回大馬的飛機,坐隔天的飛機。我那一夜就住到了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我到順德住了一晚。因為我們在香港《群書治要》的論壇,順德的義工最多,我就起個念頭:太感謝順德這一方的百姓。起個念頭,剛好過幾個月到順德去一趟,非常受教育,光是它們的地名就很受教育。都把儒釋道加進去了,大家有沒有看到?佛山市順德區,隨順性德、隨順明德。他們底下是什麼鎮?倫教鎮,倫理道德教化叫倫教鎮;還有大良鎮,良心的良;還有杏壇鎮,真讓我震撼,孔子講學的地方,叫杏壇;還有禪城鎮,禪宗的禪。
  當我踏進這個朋友的家裡,震撼什麼?馬上看到祭天,天官賜福,拜天神;再看到地下,拜土地公,敬地;又看到祭祖,祭祖先;到廚房看到祭灶神,統統感謝這些恩德沒有忘。我坐在車上還沒到他們家的時候,他們說廣東省有很多颱風,可是很多颱風要到我們順德之後就不見了,都沒有來。老祖宗的學問叫什麼?天人合一。為什麼颱風不去他們那裡?那個地方挨家挨戶敬天、敬地、敬祖先、敬灶神爺,心地善良,所以有福報,災禍少。就像馬來西亞沒有地震,這也不是偶然的,光一件事就可以證明其中的道理。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幾十年來都是華人拿錢出來,維護整個中華文化的承傳,光是這點,全球華人沒有其他地方是這麼做的。每一分薪水就想著民族文化,這一念心修多大福報?所以漢學院在馬來西亞建,這個因緣也不是偶然的。天地之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都是有如其因,才有如是果。我們看到這一句,我們為人君、為人師、為人父母,要效法這樣的精神。
  有一個老師,他的告別式來了一千多人,比任何官員去世都來得莊嚴隆重。因為他教了一輩子的學生,而他的學生都挺有成就,全部聚集一堂。他們共同談到一個感受,就是剛開始他的老師帶他們班,所有的同學都覺得老師很凶。結果二、三個月過後,他們體會到,老師雖然凶,為他們好。後來畢業以後,這些學生常常回去找他們老師,然後一見面就對他老師說,老師,你趕快再罵我幾句!好久沒人罵了。罵一定是跟做人有關,所以這些學生非常感念這位老師,對他人生思想觀念的教育,在老師告別式的時候全部聚在一起。這就讓我們體會夫唯弗居,這位老師沒有居功,但是他那個無私的愛,都留在這一千多個學生心裡,是以不去。這是振興師道第一點,「自重而後人重」。
  第二點,我們翻到「務本」一百零七頁。其實為政是管理眾人的事,帶一個班、帶一個學校也是管理眾人之事,跟為政也有關係。我們看到這個經句講到:
  【夫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
  我在後面加了一句,「知為聖賢學生,才能為老師」。我們學生都當不好,怎麼可能當得了老師?所以這句講到的,懂得如何做好兒子,然後才知道如何扮演好父親的角色,這個孝道才可以傳下去。懂得如何做個好臣下,然後才知道做個好君主。一個從基層做起服從、勤儉、勤勞,有這個態度他再提升起來,他就能對底下的人感同身受。他假如只是讀個MBA,有個管理碩士、博士,馬上就讓他做領導,他都是理論,甚至會有傲慢,不一定管得好。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後才懂得如何任用人。而且他任用人,因為他自己是過來人,他才能手把手教他,才能傳、幫、帶。現在自己都沒有經驗,就講一堆理論,也很難把底下的人帶好。所以知為聖賢學生,才能為好老師。那我們當學生跟誰學?我們當聖賢學生,要跟誰學?
  我們下個禮拜跟大家分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第六個重點,教育工作者的典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為什麼要舉孔老夫子?因為孔老夫子是最好的學生,所以他才成為至聖先師。我們常想孔子就想到他怎麼當老師,卻忽略了《論語》當中,太多夫子當學生的態度,而那些態度卻是成就他道德學問的關鍵所在。所以第六我們學孔子他如何自學,他如何為師的風範。第七個重點我們一起交流,「教育者要懂得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在跟聖賢學,可是我們很難隨時都在讀經、隨時都在聽經,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隨時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要自我觀照、自我教育。不然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每天都不知道念頭錯在哪,一言一行錯在哪,每天都在墮落了。名義上在學聖賢教育,實質上每天都在因循苟且,耽擱一生,甚至因循退縮,不敢去突破自己的性格、突破自己的習氣,這都要靠自我教育。
  我們要了解任何人的幫忙都是助緣,人生的主角是誰?自己。「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自己放棄自己,天就不可能幫得了我們。這個天字指我們這一生所遇到的一切因緣,他們也幫不上忙。而父母、老師這些善緣,能幫我們多大的忙、起多大的效果,其實是我們決定的,我們珍惜愈深就愈受益。就剛剛跟大家講的,那個樹根愈廣愈深,它當然吸的水多。所以知緣、惜緣、造緣,知福、惜福、造福,知恩、感恩、報恩。這是跟大家交流到第二句,是在《群書治要36O.務本》當中的一句,出自於《孔子家語》治要。好,這個振興師道還沒有跟大家交流完,我們下個禮拜再交流。今天感謝大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146 episodes

Artwork
iconShare
 

Fetch error

Hmmm there seems to be a problem fetching this series right now. Last successful fetch was on July 28, 2021 12:00 (3y ago)

What now? This series will be checked again in the next day. If you believe it should be working, please verify the publisher's feed link below is valid and includes actual episode links. You can contact support to request the feed be immediately fetched.

Manage episode 298555055 series 2959554
Content provided by 蔡禮旭. All podcast content including episodes, graphics, and podcast descriptions are uploaded and provided directly by 蔡禮旭 or their podcast platform partner. If you believe someone is using your copyrighted work without your permission, you can follow the process outlined here https://player.fm/legal.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教育界的同道,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跟大家分享到「師道尊嚴」,第一個,我們從經典當中體會到教師的重要性。而第二個重點,尊師方能重道。我們引了《禮記.學記》的經句,講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尊重老師是最難能可貴,也是最關鍵的根本。「師嚴然後道尊」,老師受到尊重,然後道德、學問、真理才會受到敬重。「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道德、學問、真理受到敬重,然後人民才會認真恭敬的學習。而剛剛我們講到,古代的帝王他很懂得尊師,以主人跟客人之禮來對待老師,跟我們《群書治要》講到的內容完全相應。我們打開《群書治要36O》一百五十六頁,我們今天剛好要講這句,二百五十九句是!巧不巧?怎麼這麼準。你說綱領這麼多句子,就這句講師道,剛好我們今天就要講這句。冥冥當中都有聖賢、祖先在保佑,我們大馬的華人,跟我們中國的華人,你看這個因緣都這麼相應,都一起從經典當中來學習師道,來期許振興師道。我們一起把二百五十九句念一下:
  【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也。尊師則不論貴賤貧富矣。】
  這是我們講「尊師方能重道」,第二個重要的經句,第一句是《禮記.學記》,第二句就在《呂氏春秋》治要當中提到。我們冷靜想一想,為政跟尊師有什麼關係?為政是管理好眾人之事,把國家治理好。每個人都尊師、都懂得倫常大道、都懂得自己的本分,那這個家庭就安定了。我們剛剛講的,「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這所有的親屬關係,大家學了倫理道德,互相親愛,這靠老師的教導。所以聖王非常清楚師道的重要,很尊重老師,包含請老師來教太子,來教他的孩子都要行拜師禮。而且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老師的身分、貧富貴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他這方面的學問、這方面的能力比我們強,我們都應該謙虛的去向他學習。
  當時候韓愈先生在寫「師說」,可能當時候的社會風氣就比較好面子,不願意虛心向人學習。坦白講一個面子,誤了自己多少提升道德、能力的機會。其實這是傻,不自愛,所以人抱著習氣不放,其實真的是自己在障礙自己。不要認賊作父,好面子是貪,要放下這不好的習氣,「滿招損,謙受益」。《了凡四訓》講,「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一個人假如真的很謙虛,向每個人的優點學習,那不得了,他每天「德日近,過日少」。就像《弟子規》講「見人善,即思齊」,都很恭敬去欣賞別人的優點,進而向他學習。我們一天遇到不少人,每個人的優點都開始學習,這一生不成聖賢都難。所以《弟子規》實實在在落實一句,自己的道德學問就有很大的提升。假如我們學了半年、一年,二、三年都覺得沒有很大的進展,我們對於每句經句沒有實實在在去落實它。所以學還得回歸到學一句,實實在在做一句,這個才是實學。不然還是學知識而已,知識利益不了我們的身心,利益不了我們的人生,甚至於還會長浮華。《弟子規》講得很清楚,「不力行」,但學知識,「但學文」,就「長浮華」。因為這個道理不要求自己,就變成看別人,那就增長傲慢。《弟子規》的每一句,跟我們德行扎根、求道扎根都很關鍵,不可輕忽了扎根,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
  我們再談第三個重點,「尊師方能重道」第三點,有句俗話叫「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這個俗話在告訴我們什麼?因為這個學生比他的老師學習的態度還恭敬,所以他就超過老師。老師能講,他沒有完全落實,當然他也在努力;學生接受了,他恭敬老師所講的每句話,他不會去看老師的缺點,他依然保持恭敬,甚至更加恭敬,更加珍惜,更加感恩。為什麼?因為老師講的是正知正見。他能珍惜這個法緣,所以他能夠青出於藍,勝於藍。所以這個點出來,狀元學生是因為他老實、聽話、真幹的態度超過老師。
  第四點,我們要再強調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孝親是尊師的基礎」,這個對於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必須很深刻了解這個真理。我們都希望孩子真正受益,那得他先尊重老師;學生對老師尊重的態度,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孝經》告訴我們,「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這不符合人的行為模式,他一定是尊重對他恩德最大的父母,然後自自然然再延伸到尊重老師、尊重長輩。所以我們老師一認知到這個重點,他連孝親的根都沒有,去要求他尊重老師怎麼可能?辦不到。老師首先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傳道、授業,傳道當中最重要的教學生孝道。我們今天沒教學生孝道,我們就有愧於教育工作,這真的不是假的。因為孔子告訴我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從這裡開始,我們不教孝道,根本教育都還沒開始。教育的育字是什麼?「養子使作善也」。百善孝為先,你不教他孝他百善都開不了,談不上是教育,知識傳授而已,不叫教育。我們為學生好,雖然家長、學生不一定懂得尊重老師,我們首先先教學生孝道。學生一學,回去替父母想,要尊重父母,很多孩子都很天真,回去隔天站在父母的房門口,父母一出來九十度鞠躬:爸媽,早上好!都把父母嚇了一大跳。大家想一想,這樣的家長高不高興?高興。不就自自然然尊重老師了!
  人只要盡了本分,那個尊重就會水到渠成;人不盡本分,怎麼要都要不到尊重。比方夫妻相處,丈夫要求太太要怎樣怎樣,太太要求丈夫要怎樣怎樣,要來要去,就兩個人每天在那吵、吵。有一個開悟了自己先做好,就感動對方,你一盡本分,那他互相交感不也回到盡本分了。所以各歸其位很重要,尤其在這個時代,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對,尤其我們已經學的人,還不先做對,罪加一等。這不是我講的,你們別找我,為什麼?明知故犯有沒有罪加一等?有!《弟子規》也講「倘揜飾」,《弟子規》講的,不是我講的。我已經恭喜過大家了!congratulations,恭喜過大家,我們沒有後路可以走,我們要勇往直前承擔起來。其實這些道理我們都想明白了,就會做得非常心安、非常快樂、非常踏實。人短短數十寒暑,總要盡自己的本分,總要為這世間留下精神,從我們自己做好本分,做好老師、做好家庭當中的每個角色,以為後世的人做樣板。
  第五點我們來反思一下,現在家庭、社會狀況確實沒有重視尊師。我們從古今的對比來看,第一拜師禮,古代古禮先向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接著父親帶著孩子給私塾老師行三跪九叩。其實我們現在的人看到這個,不一定能體會個中的道理,甚至還會講:幹嘛給老師三跪九叩?現在是什麼時代了?現在是平等時代,學生也跟老師平等。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是他卻不知道,在這整個拜師禮過程當中,誰受到的利益最大?而且是終身的利益。從我們的角度看,根本無法深刻理解老祖宗通達人性的智慧,亂批評,這樣批評的人,要負很嚴重的因果責任。這拜師的過程當中,孩子最尊重的是他的父親,父親給老師行這麼大的禮,他敢不聽老師的話嗎?對老師的恭敬是百分之一百,不敢開玩笑,不敢僥倖。「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個孩子尊師的根,就在這個儀式當中深深扎在心裡。
  我們從師長分享,因為師長曾經小時候就是這樣拜師。老人家常常提到,那幾個月的私塾教育、德行教育,影響他一輩子。在這麼多誘惑的社會當中,他能夠全身而退,都是因為傳統這幾個月的私塾給他扎的根,所以老人家深刻了解老祖宗禮教的智慧。拜師是禮!婚禮過程當中那些教化,老人家都很清楚,高度的教育藝術,教育的智慧。那孩子受益了。可能有人會講:老師坐在那裡給人家拜,他都高高在上。又是自己的想法。大家想一想,讀聖賢書的人,不願意佔人家一點便宜,更何況是坐在那裡給人家拜,那是什麼心情?我們沒坐過,但是想像一下,如坐針氈。他父親也是成人,彼此之間都是互相尊重,怎麼承受得起人家這樣的大禮。可是為了誰?為了孩子、為了傳道之人、為了社會的下一代,哪怕如坐針氈也得坐!那拜完了,沒把人家的孩子教好,怎麼去面對他的父母跟家人?所以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禮教,教育的深遠,我們假如不細細去體會,還會誤會它,那五千年的教育智慧,可能就被我們扔在垃圾桶裡面了。而現在不是這麼恭敬老師,孩子在學校遇到點不滿、不愉快,氣衝衝就到學校來,還沒搞清楚情況,就向老師問難。那這老師怎麼還敢教學生?所以尤其這一段古今的對比,我們的家長要好好體悟,這是真為孩子好。
  再來,我們校長、幼兒園園長要重視這一點,因為老師不可能為自己講話,人家也不高興。但校長、幼兒園園長要為老師設想,要體恤老師的難處。要提醒家長的態度,一個班上幾十個學生,老師夠辛苦了,這老師在你孩子身上也花了不少的心血。慢慢的他可能平和下來,才好處理事情。假如校長不能夠體恤老師,一有問難,還去責難老師,那老師心多寒!尤其校長又是老師的領導,領導要做下屬的後盾,這才是一個為人領導者的胸懷。哪怕是真的老師有點不妥,你把他攔下來了,老師冷靜下來一反省:我自己一點不小心,還給校長添麻煩。他更佩服你,我們整個學校的向心力更強。坦白講教育是合力,要把一個學生教好,要把一個後代教好,爺爺奶奶、姑姑、叔叔、伯伯、父母都要配合好。假如對教育的理念都不了解,互相唱反調,那教起來真是累死人也。
  學校也是都要合力,孩子不懂事,特殊情況,校長叫過來,要讓孩子了解老師的苦心,家長來了也要讓他體恤老師。大家合力這個戲才唱得好,互相體諒。互相指責,到最後認真付出的人心都涼了:不如歸去!我現在聽到很多很認真的老師,我快教不下去了。我們趕緊鼓勵他,因為這些好老師太難得了,教育界再缺這些人不得了,下一代堪憂。所以你看到一個好老師很無奈,趕緊鼓勵他,然後約他出去吃吃飯,去吃吃素食,然後聽聽非常優美的音樂緩一緩。你再跟他分享《禮記.學記》,跟他分享這句尊重老師很重要。在我們眼前的緣分,我們能盡多少力就盡多少力,就是圓滿。
  第二個現象,古今的對比,以前開喜宴、婚宴,多少的鄰里鄉黨、親朋好友共聚一堂,坐在首位的就是當地的教書先生。請問大家,現在坐首位的是誰?賺最多錢的、官做最大。大家冷靜想一想,這個教書先生沒錢,他不一定有很高的地位,可是你讓他坐最尊貴的位置,表什麼意思?尊重道德、尊重老師。而且他在那一方,代表這一方的子弟很可能都會被他教。有個大富人家辦了個私塾,很多鄰居他沒有錢去請老師,他就到這裡來讀。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個動作,受益的是這一方的子弟。因為小朋友去參加喜宴,看到私塾老師都坐在首位,恭敬心就起來了。現在是有錢的坐首位,每個人都羨慕什麼?有錢,要賺錢,而不是重視道德。這樣的風氣實在講我從沒有見過,但是我有聽過一個例子,我非常感動。
  我們一個同仁說到,他的奶奶除夕夜煮水餃,水餃叫金元寶,煮好第一盤水餃,交代他恭恭敬敬的端到祠堂去祭祖先。小孩可能五、六歲被派任務,戰戰兢兢端過去,尊重祖先的態度,就在這個生活細節扎根。接著第二盤出來,坦白講在三、四十年前能吃到水餃,那都是一年當中的春節、中秋節,想不想吃?很想,必須嚥下去。然後第二盤趕快端去給先生呷(先生吃),就是教書先生、老師。那孩子孝親、尊重祖先跟尊重老師,就在端水餃當中扎根,就在生活當中教了。所以當時候聽了,覺得這個老人家比讀過書、比大學生還懂做人。所以我當時候剛到大陸去,最不習慣的,就是很多老人很懂義理,一開口就說我沒有文化。我覺得他是最懂文化的人,他都說他沒有文化,說錯了,他叫沒有學歷,但是有文化。那些讀書讀很高,大學畢業,不懂得孝道的,叫很有學歷沒有文化,這樣才準確。為什麼?這些老先生、老太太感化了多少人,他怎麼會沒有文化!我們讀個大學到處很傲慢,一個人都沒感化,怎麼會有文化?所以聖教重實質不重形式。
  所以這個對比給我們省思,假如你以後嫁女兒:從我做起,復興孝道、師道從我做起。用傳統的婚禮,然後請你們那一方最德高望重的,學問家、道德家坐在那裡,很有表法的意義。然後又順便請這個長者上台去給新人祝福,多好!所有的人還受益,那這一場婚禮就功德無量。順便再把「天下父母」的碟片,或者一些傳統文化的講座,當場發給每個人。那個都是機會點,因為他看了傳統婚禮,那是道義,那是恩義,每個人都會感動,感動他就想學。你不要看他感動了:過兩天我再拿給你。那個時節因緣會錯過。
  第三處罰學生。實實在在講我們現在最大的障礙叫自我,父母處罰我們在那裡抱怨:打我打這麼重。卻不知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第一個,我們犯這個錯,父母比我們更痛苦;第二,還得打我們的記性,又再一次痛苦,我們還是體會不到。所以我感覺我們現在年輕不懂孝道,真的是太傷父母的心。接著到學校,很可能我們又要傷老師的心,老師批評兩句,我們就悶在心裡,好幾天放不下。其實大家想一想,老師何嘗喜歡罵人,罵人目的是什麼?當老師的人上講台來亂罵人,造業,他又不是腦筋有問題。像我們這個時代,當老師真不是人幹的事情。我曾經聽盧叔叔講,他真的當老師當到,真的我每天要給他敬禮,他良苦用心,帶學生帶了二十多年,為他全家著想、為他學生一生著想,學生還不知道感謝他。所以他曾經看那個韓國有談到老師的戲劇,講了一句話,說老師的大便狗都不吃。為什麼老師的大便狗都不吃?太苦了。狗應該改不了吃屎,但是為什麼老師的大便不吃?太苦了吃不下去。
  所以當時候在聽師長講,現在哪有師生關係?朋友關係就不錯了,講他幾句就跟他結冤仇,不好。今兒都是自家人,就讓我吐點苦水。當時候我剛到大馬來,我們中心,大陸的華人、台灣的華人、大馬的華人、印尼的華人、夏威夷的華人,全部來自不同的家庭社會成長背景,思惟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我講一堂課下來,有些地區的說:罵得好,很受益。有些地區心在滴血:老師好凶。所以我曾經有點精神錯亂,就不知道怎麼拿捏,要很謹慎的看一下,會不會傷到這邊?會不會傷到那邊?所以面對一個因緣得要體恤方方面面,結果德行又不夠,修養又不夠,有時候言語無形當中傷害到別人的心。所以我最近常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所以體會父母的心非常重要。再來,我們能夠體會別人的苦心。真的要體會別人的苦心,我們不放下自己的想法、感受,完全無法體會父母跟他人。我們不能體會父母跟他人,尤其你在團體當中不能體會領導,在學校不能體會老師,我們就很難變得懂事、成熟。一個人德行的根基,一個人的成熟度,決定離不開孝親尊師,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我們要真能體會師長的苦心,聖賢、祖先的苦心。
  我有這個因緣陪大家一起,珍惜老祖宗的教誨、珍惜師長的教誨、珍惜聖賢的教誨,我只能還忝為大家的同學,真的是跟著大家一起學習。我能體會到師長哪些苦心,我供養給大家;我能體會到孔子哪些苦心,我供養給大家。而大家確實是我的老師,像昨天我們共學班的學長,他們非常發自內心去感恩別人,去反省自己。一個人真心流露,真的是令人動容,他在那裡流眼淚,我也陪他流眼淚。人真心那種能量、那種磁場太強了,還真的能夠看到自己的問題,去跟同學懺悔,覺得要跪下來道歉,因為感覺到自己的話,對對方的傷害太重。我被他震動了,被他們震動。一個人反省自己:我太慚愧了,我沒有以家人的心、我沒有以兄長的心去愛我的家人、愛我的同學,一個大男人流眼淚。結果後來課程結束了,我回去剛好又跟李老師在談一些事,結果又談到這些學長們發自內心的那一刻,我一談眼眶又轉著淚水。不過我們已經練出一種功夫,就只限制在眼眶轉,絕對不能掉下來,不然要扣技術分數。我現在跟大家分享,剛剛眼眶還是泛著淚水。所以我非常感激這些學長,他們的真心,對我的生命、對我修學的洗禮,我真的要發自內心感謝他們。
  所以講到這個第三點,就想起師長說到,他們那個時候,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處罰,回到家,小朋友什麼事瞞不了父母。要不是自己招了,要不父母一看眼神不對勁,就問,了解了,一了解在學校被老師處罰,隔天帶著禮物去謝老師。這是八十年前的事情。諸位長輩、學長們,你們的孫子、你們的孩子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你們隔天拿禮物去送,號外、號外,最新的新聞可能會登報紙,帶動這個風氣。你想一想,老師再看到父母這個態度,又再一次的感動他,不能不認真教。所以這些禮本身,對於孩子、對於教學者,都有深遠的影響。現在孩子被處罰了,家長告老師上法院去,老師怎麼還敢教?
  第四點,古代一直傳下來的師生如父子,師生是道義的關係,常懷感恩。現在學生在路上遇到老師不打招呼,為什麼?因為不是道義關係。那老師假如不教孩子倫理道德,就教孩子知識,孩子就變得功利,反正我就是考試考好。接著?他只看到學歷、看到文憑,他離開這個學校他也不念校長、不念老師的恩。所以一個學校重視倫理道德教育,決定他的學生會打從內心尊重校長跟老師,這是我親眼所見。我曾經去吉林松花江中學,他們的家長、他們的學生對校長非常的尊重。所以那分尊重是校長、老師,自己為孩子一生謀幸福,自然感得的。呂校長這麼多年,他所強調的,「推展《弟子規》,推展中華文化,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這就是他的理念。從這樣的比較,我們不要求學生,要求自己,我們有沒有跟學生結的是道義之交,是成就他的一生?
  現在的一個現象,第五個現象學校變企業,企業變學校。當時我聽到這個現象,我感覺是我們教育界最大的恥辱,而且這個恥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招感來的。孟子有一句金玉良言提醒我們,「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一定是自取其辱,人家才會來侮辱我們。「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自己家庭、國家亂了才會遭到別人的侵略、障礙。「家火不燒,野火不起」,外面是緣,因還是在自身。為什麼人家說現在學校變企業?因為一些大學生、研究生叫他的教授叫老闆,學校變成很重視成績賺錢,而忽略了學校最重要的職責,作育英才!這一點我也要對校長們、幼兒園園長們,非常中肯的提醒,因為我曾經受過傷。大家看得出來嗎?我曾經辭掉工作以後,又要回去考老師,剛好我們家對面的學校招考老師,一百九十一個人參加,筆試、口試、試教三關。第一個筆試刷掉了一百七十個人,只剩二十一個人,結果這二十一個只有一個男的,其他二十個都是女的。所以當時候我進入複試走在路上,他們學校的老師看到我:我們學校最缺男老師。結果我一進複試口試的地方,三個校長坐在那裡說:今天還有男的。我本來聽到這些之後,覺得我十拿九穩。
  而且我要進去口試以前,我祈禱著說,這個地方所有孩子的祖先,你們保佑我考上,我會好好用心在這個學校教一輩子,我不會轉校。為什麼?我帶孩子最多兩年,台灣當班主任,一年級、二年級一個老師,三年級、四年級一個老師,五年級、六年級一個老師,所以學生我最多帶兩年。而且男老師一般都帶五、六年級,為什麼?五、六年級的孩子都長得比我們高了,不是男老師壓不住。兩年怎麼可能成就一個學生?所以我希望這兩年,只讓他們留下一個最重要的印象,「老師挺為我想的」。這樣就夠了,我要的不多,就先信任我就好了。而我留在那個學校一輩子,任何一個學生,信任我的人都找得到我,他知道學校對面那一棟大樓,可以喝到紅豆湯,可以喝到蓮子木耳湯,這樣就夠了。我的學生絕對不會走絕路,因為他知道這個世間還有人關心他,他不會走絕路。他撞得鼻青臉腫,他最起碼摸摸鼻子回來找我,我就再一次可以教他。我的算盤打得挺不錯!
  而且我還打每個禮拜天,我們社區有幾百戶人家,社區免費教傳統文化,不然那個場地很浪費,很多人拿去唱卡拉OK挺浪費的,那是很莊嚴的地方。這些孩子們都到這裡來上課了,慢慢都會鞠躬,都會撿垃圾,這個社區不就形成風氣!挺好的。算盤打好了,又這麼虔誠,我一走進去勝券在握,坐下來。坐在最中間的叫主考官,旁邊還有兩個校長,三個校長,中間那個校長問我的第一句話,因為校長他是選他們學校的人才,選整個教育界的人才,他問我第一句話說,你有沒有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我才教兩年書,我說沒有。他說你有沒有做過行政工作?我都當班主任,怎麼會做行政工作?沒有。你有沒有帶學生出去比賽得獎?沒有。他問我好幾個問題,我只能搖頭,我邊搖邊想不妙,可能考不上。最後備取,還備取,還是沒考上。他就沒問我一個問題你有愛心嗎?一個教育人員最重要的不問,怎麼都問到要得獎?請問是校長室的獎牌重要,還是一個好老師把學生教好重要?我們的人生常常要拿出天平來稱一稱。
  從我們自身來講,是脾氣重要,是性格重要,是面子重要,還是我們一生的道業重要?從家庭是我們的面子重要,趕快把女兒嫁出去重要,還是女兒一生的幸福重要?人生隨時都要把天平拿出來稱一稱。校長、幼兒園園長也要把天平拿出來,一個有愛心的老師重要,還是能幫我得獎重要?我們要不忘初心,我們走入教育界要的到底是什麼?學校不是為了名利而存在,是為了為整個社會國家培養下一代,這是我們要反思的。而為什麼人家會說企業變成學校?在大陸非常多的企業令我們肅然起敬,他們辦的傳統文化課程,甚至當地的黨校都來學習。他一個企業辦傳統文化課程,還幫國家培養幹部,人家那分道義,比我們從事教育的更強烈,那不值得我們尊重嗎?
  呂杰校長在二OO八年一月一號晚上,我印象非常深,因為那次五天的課程,我們升國旗兩次。第一,禮拜一固定升國旗;第二,元旦一年的第一天升國旗,提起我們愛國、愛民族的心。因為大陸的國歌強調,我們的民族已經遇到最危險的時候。確實文化的承傳,我們這一代人是關鍵。當時候青島好多企業家,站上去三十多個人陣容很堅強,每個人都發願:我們要把青島建設成傳統文化的示範市。結果後來呂杰校長上去了,人家是從事企業的企業主,都這麼為文化、教育有使命,我是做教育的,我是校長。知恥近乎勇,所以呂校長回去之後做得非常好,那分勇氣承擔起振興師道的責任。
  第六點,我們雖然強調「尊師方能重道」,但也必須了解客觀的狀況。我們常說隨緣、隨緣,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在當前的緣分,也要隨緣。這讓我們想起師長常常講到,我們師公李炳南老師他面對學生,真肯學的有打有罵。當然關起門來打,不然他是大人,面子沒法擺,替他想。不肯學的對他很客氣,為什麼?不跟他結怨。雖不跟他結怨,上台去的時候苦口婆心的勸,他願意接受,他就受啟發;他不願意接受,也不跟他結冤仇,因為在台上並沒有讓他感覺是指他。但是真肯珍惜的,他就會對照自己,自己去做調整,就受益了。現在孩子們他沒有孝親,更不可能一下子能懂得尊師,所以也不怪孩子。現在你太嚴格,可能孩子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這種緣分得靠自己拿捏。法沒有定法,看當時候的情況,因材施教。這個孩子恭敬十分,我們教他八分,對不起他;這個孩子恭敬五分,我們要教他八分,太攀緣,他被我們嚇退了。有,你太嚴格,教他太多,他覺得有壓力他就跑了。所以還得隨緣妙用,隨這個因緣,看緣分,客觀的去應對就好。這是跟大家交流到,古今對比從六個角度去談。
  接著我們師道尊嚴談第三個綱領,就是「振興師道」。首先,第一「自重而後人重」。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為人師表,這個表字就是表率,要自重。我們要表現出,視學生如自己子女一樣的愛護,這樣我們才是真正把師生如父子,從我們身上做出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不做出來怎麼弘道?父母、老師最重要的精神,無求無私的奉獻,所以他受尊重。所以為什麼親、跟師、跟天地並列?我這次到常州去看到牌位,在祠堂的「天地君親師」。為什麼君親師可以跟天地並列?因為君親師都效法天地無私的精神,化育萬物的精神,好!「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生長萬物,不佔為己有,就像天地一樣,天地何曾向萬物討過功勞、討過回報?為而不恃,作育萬物,這個恃不自恃己能,它沒有誇耀說這是我的功勞。想想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擔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從沒有要我們回報,甚至於還繼續把他的愛,給了我們的另一半、給了我們的下一代。所以當子女的,能早一點理解父母的苦心,我們的人生才真正開始發光。不懂孝道的人生,起心動念都在造業,對於父母深恩我們還怨他,這個業造大了。
  所以今天父親母親很無奈,很可能我們做錯哪些事,他擔什麼心,我們不理解。那媽媽嘆了一口氣: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們這當兒女的,看父母長長嘆一口氣,還不能深體親心,還不高興:媽怎麼批評我,妳怎麼不批評其他哥哥姐姐?你說人這個自我,把自己給害得多慘。父母為什麼深深嘆一口氣,那背後是什麼?所以我們的第一念都是自我。不順己意,不高興;誰講我了,不高興;誰不信任我,不高興;誰沒有為我,不高興。我們不就變成自我、自私自利的奴隸了嗎?這怎麼是自愛?人會有情緒根本就是我執,就是自我。擒賊要擒王,不要再做欲望的奴隸,不要再認賊作父。聖教教我們沒有別的,就教自愛,進而懂得去愛人,先愛父母,先體恤父母的苦心。都不知道那個嘆息唉,我們病了多少次?我們成長過程當中,交朋友不懂事多少次?我們工作不用心,常常換多少次?這哪有一件事不讓父母操心。
  剛好,我感覺是老祖先保佑,我們好幾個同仁生的孩子都挺乖的,給他一讀《弟子規》就不哭。最近常常抱小孩,我現在常常被叫爺爺,這兩個字讓我有點接受不了,我今年才四十歲。所以每次抱著這些孩子,那孩子真的,我抱他們的時候都二、三個月而已,人生百日這個性德真常流露。你看他的眼睛這麼亮,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很可愛,誰抱都高興。五個月、六個月認生,不是媽媽哭了,開始分別,開始執著。你要看天真,你就看那個二、三個月的孩子特別明顯。我抱起來跟他講:你媽媽多辛苦,你知道嗎?洗你多少尿布,我都看到了,多少夜都沒睡好。剛剛遇到我們一個同仁,她孩子前一陣子生病,回來之後每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吃一次奶,你說那多辛苦!那媽媽怎麼睡覺?就這樣熬過來,現在好一點。這個孩子五年之後再遇到我,我鐵定告訴他這件事。這個我是跟我爺爺學的,我小時候忘了記性,媽媽的辛苦都是我爺爺提醒我。教育是合力,不然孩子都忘了,得要親人、朋友提醒,叫「易子而教」。因為父母根本講不出口,因為他覺得那是他自自然然的愛,他又沒有索取他怎麼會去講?我抱著那個孩子講話,孩子很專注,你知道你這輩子來幹嘛的嗎?一愣一愣的,來弘揚聖教的。結果那孩子就笑起來了,還沒忘了他來投胎幹什麼。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為萬物做了這麼多事、這麼多建樹,從來不居功。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的青春歲月、心血,從來沒跟我們邀過功。尤其生子忘憂,經歷了世間最大的苦痛,孩子生下來,念念就想著孩子的安危,根本就沒有再想起那個痛,馬上就完全放下,這一念都值得我們為人子女終身的回報。接著經文又說,「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愈不邀功,萬物尤其我們人類,懂事的人類不忘天地的恩德。我們老祖先都是敬天敬地,我這次見識到了,剛好很巧,我本來十三號坐飛機從南京飛廣州,坐五點多的飛機,九點多飛回大馬,剛好有颱風空中交通比較阻塞,我就趕不上回大馬的飛機,坐隔天的飛機。我那一夜就住到了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我到順德住了一晚。因為我們在香港《群書治要》的論壇,順德的義工最多,我就起個念頭:太感謝順德這一方的百姓。起個念頭,剛好過幾個月到順德去一趟,非常受教育,光是它們的地名就很受教育。都把儒釋道加進去了,大家有沒有看到?佛山市順德區,隨順性德、隨順明德。他們底下是什麼鎮?倫教鎮,倫理道德教化叫倫教鎮;還有大良鎮,良心的良;還有杏壇鎮,真讓我震撼,孔子講學的地方,叫杏壇;還有禪城鎮,禪宗的禪。
  當我踏進這個朋友的家裡,震撼什麼?馬上看到祭天,天官賜福,拜天神;再看到地下,拜土地公,敬地;又看到祭祖,祭祖先;到廚房看到祭灶神,統統感謝這些恩德沒有忘。我坐在車上還沒到他們家的時候,他們說廣東省有很多颱風,可是很多颱風要到我們順德之後就不見了,都沒有來。老祖宗的學問叫什麼?天人合一。為什麼颱風不去他們那裡?那個地方挨家挨戶敬天、敬地、敬祖先、敬灶神爺,心地善良,所以有福報,災禍少。就像馬來西亞沒有地震,這也不是偶然的,光一件事就可以證明其中的道理。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幾十年來都是華人拿錢出來,維護整個中華文化的承傳,光是這點,全球華人沒有其他地方是這麼做的。每一分薪水就想著民族文化,這一念心修多大福報?所以漢學院在馬來西亞建,這個因緣也不是偶然的。天地之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都是有如其因,才有如是果。我們看到這一句,我們為人君、為人師、為人父母,要效法這樣的精神。
  有一個老師,他的告別式來了一千多人,比任何官員去世都來得莊嚴隆重。因為他教了一輩子的學生,而他的學生都挺有成就,全部聚集一堂。他們共同談到一個感受,就是剛開始他的老師帶他們班,所有的同學都覺得老師很凶。結果二、三個月過後,他們體會到,老師雖然凶,為他們好。後來畢業以後,這些學生常常回去找他們老師,然後一見面就對他老師說,老師,你趕快再罵我幾句!好久沒人罵了。罵一定是跟做人有關,所以這些學生非常感念這位老師,對他人生思想觀念的教育,在老師告別式的時候全部聚在一起。這就讓我們體會夫唯弗居,這位老師沒有居功,但是他那個無私的愛,都留在這一千多個學生心裡,是以不去。這是振興師道第一點,「自重而後人重」。
  第二點,我們翻到「務本」一百零七頁。其實為政是管理眾人的事,帶一個班、帶一個學校也是管理眾人之事,跟為政也有關係。我們看到這個經句講到:
  【夫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
  我在後面加了一句,「知為聖賢學生,才能為老師」。我們學生都當不好,怎麼可能當得了老師?所以這句講到的,懂得如何做好兒子,然後才知道如何扮演好父親的角色,這個孝道才可以傳下去。懂得如何做個好臣下,然後才知道做個好君主。一個從基層做起服從、勤儉、勤勞,有這個態度他再提升起來,他就能對底下的人感同身受。他假如只是讀個MBA,有個管理碩士、博士,馬上就讓他做領導,他都是理論,甚至會有傲慢,不一定管得好。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後才懂得如何任用人。而且他任用人,因為他自己是過來人,他才能手把手教他,才能傳、幫、帶。現在自己都沒有經驗,就講一堆理論,也很難把底下的人帶好。所以知為聖賢學生,才能為好老師。那我們當學生跟誰學?我們當聖賢學生,要跟誰學?
  我們下個禮拜跟大家分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第六個重點,教育工作者的典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為什麼要舉孔老夫子?因為孔老夫子是最好的學生,所以他才成為至聖先師。我們常想孔子就想到他怎麼當老師,卻忽略了《論語》當中,太多夫子當學生的態度,而那些態度卻是成就他道德學問的關鍵所在。所以第六我們學孔子他如何自學,他如何為師的風範。第七個重點我們一起交流,「教育者要懂得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在跟聖賢學,可是我們很難隨時都在讀經、隨時都在聽經,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隨時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要自我觀照、自我教育。不然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每天都不知道念頭錯在哪,一言一行錯在哪,每天都在墮落了。名義上在學聖賢教育,實質上每天都在因循苟且,耽擱一生,甚至因循退縮,不敢去突破自己的性格、突破自己的習氣,這都要靠自我教育。
  我們要了解任何人的幫忙都是助緣,人生的主角是誰?自己。「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自己放棄自己,天就不可能幫得了我們。這個天字指我們這一生所遇到的一切因緣,他們也幫不上忙。而父母、老師這些善緣,能幫我們多大的忙、起多大的效果,其實是我們決定的,我們珍惜愈深就愈受益。就剛剛跟大家講的,那個樹根愈廣愈深,它當然吸的水多。所以知緣、惜緣、造緣,知福、惜福、造福,知恩、感恩、報恩。這是跟大家交流到第二句,是在《群書治要36O.務本》當中的一句,出自於《孔子家語》治要。好,這個振興師道還沒有跟大家交流完,我們下個禮拜再交流。今天感謝大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146 episodes

All episodes

×
 
Loading …

Welcome to Player FM!

Player FM is scanning the web for high-quality podcasts for you to enjoy right now. It's the best podcast app and works on Android, iPhone, and the web. Signup to sync subscriptions across devices.

 

Quick Reference Guide